巴菲特和芒格認為,世上有兩種生意:一種是“Smart Once”,創造一個好產品或好的商業模式,從而一騎絕塵;另一種需要“Stay Smart”——你必須要保持聰明,一直做出正確決策,才能在變化的市場中贏得競爭。
零售行業顯然是后者。在這個瞬息萬變又近乎透明的市場里,沒有誰是永遠的贏家,零售業態一直處在演進過程當中。
例如,“周末去逛大超市”曾是中國普通老百姓習以為常的生活方式。隨著網絡零售的發展,大型商超的銷售增幅連年下降、甚至負增長,更貼近居民生活場景的便利店、折扣店、品類專營店等小型業態開始擴張。而到了去年,衰退的大商超在調改之后又重新煥發生機,重回繁榮。
大商超的衰退與再繁榮,對應的正是零售業態演進的反面與正面。怠于變化,就會落后于時代;積極變革,才有生存的可能。
今天不斷涌現的買方解法,本質上是在業態演進的驅動下誕生的創新產物。在本文中,我們將分析業態演進背后的邏輯,并解讀不同業態當下出現的買方新解法。
01
業態演進,背后的邏輯是什么?
零售是一個多重因素交織的復雜生態系統。人口結構、供給體系、競爭格局和零供的博弈關系的變化,零售行業也在持續演化。
從需求端來看,2000年至今,中國的城鎮化率從36%提升至66%后,增長斜率已經有所下降;與此同時,國民生產總值增速也從8.6%下降到5.4%。這意味著,我們經歷了一個國民經濟快速發展、消費需求高速膨脹的階段,如今市場已經逐漸步入存量時代。
從供給端來看,中國制造業增加值在全球的占比從20年前的8.6%,增長至今天的近30%,供給能力已經被大幅釋放。市場已經進入供過于求的階段,企業必須準確判斷消費者真正需要什么,商品才能實現有效動銷。
過去,在“供不應求”的時代背景下,市場自然孕育出了一套“大品牌、大單品、大渠道”的策略:
只要掌握了生產能力、有貨可賣,就能獲得銷售機會,于是誕生了一批“大品牌”;而誰能將商品鋪設到最廣泛的銷售網絡中,誰就掌握了優勢,因而出現“大渠道”;當鋪貨至城鎮市場的“毛細血管”時,則要依靠能帶來利潤的拳頭產品才能打動經銷商,這就是“大單品”。
但在當下,市場從增量轉向存量后,大規模鋪貨的商業邏輯逐漸失效。在不同區域的不同業態中,出現了一批能夠回應當前市場變化的新解法。
02
不同業態正在如何演進
如果按照面積來劃分,主流零售業態可分為四種:超大型店(>5000㎡)、大型店(1000-5000㎡)、中型店(200-1000㎡)和小型店(<200㎡)。
超大型店,曾經是沃爾瑪、家樂福們、大潤發們的主場。近年因租金上漲和電商沖擊,傳統大賣場要么閉店退租,要么壓縮面積。而近五年來走紅的山姆會員超市,成為超大型店的代表性業態。
不同于傳統超市依賴低毛利、高SKU、全客群的“大而全”模式,山姆聚焦新中產階層,通過會員制精準觸達目標市場,僅保留4000余種SKU,通過全球直采和自有品牌壓縮中間成本,提供大包裝、高性價比商品。
對比其他零售商,山姆最顯著的特點是:它更像是一家披著渠道外衣的產品公司,產品開發、質量把控和創新能力極為突出——這正是買方市場中渠道具備主導權的體現。甚至在今天,山姆這樣的優質渠道,還能夠反向推動合作品牌在產品層面進行升級。
大店型,主要是連鎖大商超。全國連鎖通過零售調改斷臂求生,曾經默默無聞的區域零售商們成為佼佼者。以胖東來、比優特為代表,這批區域龍頭通過在單個地區集約化運營,提升供應鏈效率,形成真正的規模優勢。在本系列第一篇文章中,我們已對此詳細解讀過。
小型店,例如新佳宜便利店、零食折扣店鳴鳴很忙、生鮮社區連鎖錢大媽。它們依靠其靈活性、網絡密度以及對社區的深入覆蓋,在新一輪零售結構調整中展現出強大的生命力與適應性。
以鳴鳴很忙為例,小型店的演進有著三個特點:
1)品類特殊性在一定程度上決定了爆發力。
鳴鳴很忙主攻的零食品類屬于常溫包裝食品,供應鏈運營的復雜度遠低于生鮮,一半以上的產品是“散稱”,廠商分散、話語權較弱,渠道介入的難度較低。過去,這一品類在上游的加價倍率普遍偏高,因此當出現價格殺手型玩家時,市場就會快速反應。
2)以情緒價值驅動用戶粘性。這些零售小店連鎖模型,通常擁有顯眼的大門頭、整齊有序的陳列布局,在下沉市場中往往是街頭最亮眼的存在。
例如,鳴鳴很忙在長沙開設了“零食很大”和“零食很辣”兩家專門集合店,不僅具備產品銷售功能,更成為了城市中的“消費目的地”。顧客排長隊購買后扛著巨型辣條回家,創造了強烈的視覺沖擊和社交分享價值,從而形成了出色的品牌傳播效應。
3)較早搭建了完善的加盟體系,包括統一的數據化管理、支付系統、物流基礎設施以及加盟關系的設定,主動篩選優質加盟商,共創品牌價值。
中型店,介于大型店和小型店之間。這一業態曾經擠滿了瞄準小店的賣場巨頭,但當時行業大多聚焦于快速擴張,盲目平移大型業態的供應鏈體系和商品結構,忽視單店盈利模型。
實際上,由于“不上不下”,中型店是最難經營的一種店型。它既要在便利和便宜之間做取舍,還要精準把握用戶的場景需求,開發對應的商品組合。
盒馬NB和奧樂齊是當下這一業態的標桿解法,即采用硬折扣邏輯,依靠2000個SKU去解決消費者從餐桌、茶幾再到衛生間的一整套家庭場景需求。
所謂硬折扣,并非簡單降價促銷,而是通過極致的成本控制和效率提升,常態化實現低價;相較小業態,對消費場景的構建更加豐富、延展性更強,因而能在單一消費者的錢包份額中能夠占據更大的比例。
啟承觀點
零售行業仍在持續演進。以上總結的幾種業態,只是當下混沌的變革階段中,相對較為收斂的解決方案,也并非一勞永逸的萬能模型。
不過,總結各業態演進的共同路徑,會發現,優秀的零售實踐大多圍繞著以下幾個核心動作在展開:
-
首先,圍繞消費者需求重構供應鏈;
-
其次,在某些心智明確的品類或單品上打出自身品牌認知;
-
最后,在規?;A上,進一步向制造型零售方向發展。
回到本文標題的問題。在零售行業里,無論變革如何洶涌,唯一不變的,是在變化中保持清醒、自我演進的能力。
評論